通识教育,新时代人才培养路径
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雷克·博克在《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中,提到大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作为通识教育的积极倡导者与推动者,他主张在大学教育中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还应该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因为通识教育在“开阔学生的视野,突破专业教育的狭隘性,培养融会贯通、见识广博的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识教育是指通过核心课程设计,学习人类知识体系的基本学科知识来弥补或减少学生因专业学习可能带来的在知识、思维、能力和方法等方面的局限性。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既有明确的区别,又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较为完善的育人体系。
当前,各种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得知识量激增,获取知识的工具和手段增多,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成为教育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加强通识教育成为高校教育领域的重要变革。
通识教育学习平台,打造“六位一体”发展模式
汇云博图较早关注到通识教育发展路径,积极研发“汇读书通识教育学习平台”,在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网络资源开放、共享、异步交互的优势,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满足师生的多元化需求。
围绕“一站式”通识教育服务,从教学和阅读推广两方面进行“双向”学习推进,平台形成了“六位一体”的通识能力学习培养模式。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立“文明经典”阅读通识课程,纳入学校的“第一课堂”教学体系,课程分学期完成,为每次课程记录学分。设立经典阅读专栏,为“通识教育”课程服务,以书单形式展示课程必修的电子图书,支持电子版阅读、纸本馆藏地址、语音导读。老师学生均可查看语音导读情况和阅读进度,了解和完成学习进度等。
通识教育考评机制——配合“第一课堂”体系,对本科生“文明经典”阅读通识课程学习情况进行考评,并记录学分。老师发布作业或课程任务,学生完成并提交读后感等课程作业或任务,支持文字、图片等多种提交方式。老师可直接通过平台对学生的阅读情况及作业提交情况进行查看、评分、点评等,还能通过平台生成有时效的二维码,在上课的时候进行扫描签到考勤。
通识教育导师团队——采用馆院系合作的方式,增强通识教育的针对性,由院系老师负责“第一课堂”教学管理,图书馆负责“第二课堂”阅读推广管理。为通识教育课程设立班级,每个班级配备讲师、助教,自动匹配班级学生。建立作业交流区,便于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答疑、讨论,支持公开交流和私信交流模式。
通识教育经典文库——根据学校通识教育的内容框架,结合馆藏资源,构建通识教育经典文库。通过系统收集通识教育相关文献,整合文本、图像、视听资料等多种类型信息,做好相应的经典导读书目推荐,使之成为学生提升文化素养的阅读平台和学习文库。
通识教育阅读平台——整合馆内电子资源,搭建通识教育书籍的统一阅读电子资源平台,方便学生在线阅读。包括整合馆内有效的电子资源数据,方便统一阅读,检索;建设标准电子资源书目数据库的数据格式标准和数据入库流程;整合所有电子资源厂商,搭建统一阅读的电子资源系统平台。
通识教育活动推广——加强经典作品的宣传推介,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文化氛围。鼓励学生在平台阅读其他推荐书目,参与阅读活动,可纳入“第二课堂”学分体系。除必备阅读栏目外,平台可自定义活动栏目,进行日常阅读推广活动书目展示及阅读,如校长书单、专业荐书、专题讲座;支持活动报名、签到,作品提交,作品评审,活动积分及成绩认定,积分兑换等。设立阅读交流区,增强互动。
携手重庆大学,描绘通识教育新局面
依托“六位一体”模式,通识教育学习平台实现五大目标,包括建立成功建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通识教育经典文库,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形式,提升大学生通识能力;校内外阅读推广资源实现整合与共建共享;实现阅读推广活动有形化;阅读推广相关校内原生资源安全保存。五大方面相互结合,协同发展,实现通识教育深度和广度上的提升。
2021年9月,重庆大学与汇云博图达成合作,依托通识教育学习平台,正式上线“重大悦读”服务平台,共设立登录认证、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互动交流、数据查询统计、积分学分管理、个人中心七大功能模块。平台旨在引导重大学子多读经典书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是该校的重点工作之一。
作为该项目的支撑平台,通识教育学习平台配合学校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体系,将本科生必修课程和阅读能力提升、阅读兴趣培养等工作结合起来。平台以必修课程为开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以“专题书单”为延伸,引导学生持续阅读经典书籍。此外,通过“专题书单”栏目为高年级学生提供精选书籍阅读及阅读活动等服务,在全校范围内开创和形成“必修课程”“必读书目”“荐读书目”“阅读活动”四个层次和维度的持续经典阅读新局面,助推学校培养自由、和谐、德才兼备、古今融会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自2021年9月28日正式上线,截至目前,共建立414个班级,课时总数达19869次,发布作业2703次,作业完成率均超过百分百。
汇云博图通识教育学习平台,助推高校强化通识教育的基础性和整合性,建立跨学科、跨文化、跨时代的通识教育体系,融汇不同知识领域,开拓新时代人才视野,提升综合素养,我们期待与更多高校合作,推进通识教育发展和教育模式革新。